学术交流
艾春荣:学术净土的守望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的经济学专业致力于跨学科的融合、学研的融合、中西的融合,这种融合也体现在经管学院一位教授的教研之路上。育人路上,他是守望初心、妙语连珠的人民教师;科研岗位,他是挑灯达旦、砥志研思的“研究生”,他就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艾春荣教授。
人物介绍PROFILE
艾春荣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担任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和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社会行为大数据实验室主任。
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艾教授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经济学教授和Florida Term讲席教授,并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商学院副院长。
艾春荣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计量经济学、实证产业组织、实证金融和中国经济。近来,他专注于大数据技术在行为大数据中的分析和应用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一流期刊,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并因此入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守一方净土,育桃李芬芳
清晨醒来,郁郁葱葱的树林映入眼帘。每天步行上班,从山顶的上园住宿区到山脚的下园教学区,经过美丽的神仙湖畔,这是艾春荣教授每天步行上班所见的景色。他感叹:“对于我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方净土,是一方能让我感受自然,纯洁的净土。”
回忆起在美国求学、治学的30多年生涯,艾教授颇有感触:“回国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决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出国留学的一员,艾教授从2002年起,每年都回国参与国内经济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并在国内一流高校任职十余载,对国内高校的情况非常了解。于他,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绝非偶然。“我非常喜欢这里高度国际化的氛围,认同‘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这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世界一流水平且高效的管理与运行体制,舒适、自由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吸引我来港中大(深圳)的主要原因。艾教授常提到一个词——“教授治校”,即教授是学校的决策主体,行政团队支持和服务教授的工作。“教授治校”的目的在于排除教学和科研领域的行政干扰,营造自由探索的环境,在这里,教授可自行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问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并制订考评体系;学生注重批判性思维、交流能力、团队精神的培育以及社会责任感。“这与我在国外几十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是高度相符的。”
而另一个打动艾教授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人文氛围。从校领导、教研人员到各级行政,都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这给艾教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了学校的远大目标,全体人员都在默默付出,不追求个人的名与利。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同事间的友好关系体现在每时每刻,无论是在学术讨论或是平时生活中。“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氛围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这里,教师可以专注从事教学、科研等事务,而行政人员保持高度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少了纷繁复杂的关系,多了一份简单,这的确是我们的一块净土。”
摄于麻省理工学院艾春荣教授毕业典礼,时任教务长为其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走入计量经济学的世界
当问起为何选择计量经济学为研究方向时,艾教授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并追溯到他远赴美国的求学阶段。“如何寻找研究问题,开启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大门?”,和所有渴望探寻未来方向的海外学子一样,艾教授也很困惑,他曾带着这些疑问找到了他在麻省理工任教的老师。当时老师没有指明任何方向或给予任何课题的暗示,只给了一个建议,让他将过去十年发表在经济学顶尖期刊的论文和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全都阅读一遍。当艾教授将所有文献全都拜读了一遍后,他明白了,其实自己想要的答案已然全在文献中。“我至今仍非常感激麻省理工的培养模式,它给予你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对于我之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因为批判性思维是科研工作者首要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是让人看问题不拘泥于问题本身,而是找出一类的问题,去研究从哪个角度解决。这必然需要学生跳出学习的框架去探索和思考。而如今,艾教授也将这种培养模式潜移默化地融合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当中。
摄于麻省理工学院校园的第一个冬天
守正创新,打造“最优讲台”
谈及学科建设的进程及展望时,艾教授认为经管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必须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科学技术不仅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同时也影响学科的发展,新兴的发展趋势需要及时纳入课堂教学中。正因为如此,学院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评估并更新。而这也是“教授治校”体制下的一个突出优势。比如近年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催生了一新型经济——数字经济。“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我们修改了经济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引入4门与机器学习相关的应用课程,培养具有经济学思维的数据科学人才。”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师的天职,除了制订和实施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外,在教学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不仅记住已有的知识(what),还要理解过程(how),更重要的,要问为什么(why)。”艾教授说,在学生考核机制上,教授不是停留在作业的批改,而是透过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及课外交流等方式,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迈出校门、踏入社会做好铺垫,也为他们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端人才培养上,艾教授更是信心满满。“学校在体制及人文方面的优势,让我相信未来的港中大(深圳)一定能成为在亚洲具有影响力的‘常青藤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