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朱光旭博士: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唯行则将至
“科研过程不总是有鲜花和掌声,在攀登高峰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在研究和工作中,朱光旭博士有自己的坚持。他认为科研是未知道路的探索,如果方向没走对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要沉下心、耐住寂寞,当找对了方向,攀爬上科研高峰,收获总会到来。
朱光旭博士现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信息系统大数据实验室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6G边缘智能方向的科研工作。目前在相关领域共发表40余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和30余篇旗舰级会议,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谷歌总引用2200余次。现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中国信通院6G开放课题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研究。朱光旭博士曾获荣誉包括AI 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提名奖,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公共安全赛道一等奖,国际会议“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WCSP)最佳论文奖等。朱光旭博士还是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曾获期刊IEEE TCOM模范审稿人称号,并曾任2021年通信领域权威会议IEEE PIMRC的联席分论坛主席。他于2020年3月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
在研究生阶段朱光旭博士就专注于无线通信研究,从4G时代的技术学习到6G研发参与,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生演变与革新的同时,他也紧跟着前沿技术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朱博士谈到,“未来的智能网络将不再局限于为普罗大众提供高速可靠的通信‘高速公路’, 更多地,网络将集感知、通信、计算、控制等多功能于一身,形成感-通-算-控一体化的智能平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处不在的智能化便捷服务”。
例如他目前主导的“Wi-Fi感知”科研项目,这项“黑科技”旨在利用无处不在的Wi-Fi信号感知检测一定范围内人的行为情况,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如空巢老人的居家状况监测,包括老人跌倒检测,老人的体征状况(如心率,呼吸率)监测,以及陌生人入侵检测等。该项目的最大特色是将当前最流行的分布式隐私学习框架“联邦学习”与Wi-Fi感知相结合,使得该技术能同时兼具隐私保护特性,在状况检测的同时不会暴露用户特征,目前朱博士的研究团队在该项目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并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基础功能展示系统。
“研究不能只知道埋头苦干,很多时候需要一些灵感。而灵感可以从不同的地方汲取”。朱博士说科研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性的工作,也需要活跃思维,找到技术性突破。他提到,人工智能刚开始兴起时,自己就摸索着将其引入到无线通信领域中。由于当时能够借鉴的信息极少,他几乎是从零开始学习人工智能,这个过程需要长续坚持、反复试错、灵感汲取。“做科研好比探索未知的道路,方向和路径都得靠自己规划,因此沉下心、耐住寂寞,才能更加精准地找到突破口”。在耐心和灵感的碰撞下,朱博士在其博士期间在领域内权威杂志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影响因子:9.03)发表了题为《Toward an Intelligent Ed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ets Machine Learning》的综述论文,该论文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全球引用前1%)和ESI热点论文(全球引用前 1‰),被认为是目前最为火热的研究领域——边缘智能领域的奠基作之一。
工作之余,朱博士的兴趣爱好是体育运动,他说运动是他获取灵感的途径之一。他擅长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有时候也会参与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的一些体育比赛当中。科研任务有时也会面临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运动也能使人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让他更好地胜任繁重的科研任务。
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研究科学家是朱光旭博士的第一份工作,他也是在研究院成立早期加入的研究科学家之一,研究院伴随着他一起成长。朱博士希望“研究能落地,真正为业界所用,而不停留在空想阶段”。研究院给了他实现目标的沃土,这里不仅有良好的研究环境,还开辟了广阔的应用落地渠道,鼓励研究科学家转型。今年9月,朱博士代表研究院牵头联合深圳联通及其他单位组队参赛的“5G+AI赋能安全智能驾驶应用”项目在81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专题赛一等奖。该项目方案实现了5G+AI在安全智能驾驶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有力保障无人场景下智能驾驶的安全性、稳定性。
在科研工作忙碌之余,朱光旭博士也积极参与院内活动,近期他作为MIIS2022会议筹备组成员负责学术部分方案的落实,取得良好效果。朱博士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始终相信,凡心之所向,砥砺奋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