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周睿博士:在非理想状态下建立正反馈
人生中很多时候要考虑非理想状态,工程中如此,科研上更是。学术界对多维信号的处理在传统方法的理论研究上已然较为完善,而后来者仍有应用上的广袤天地可为。
周睿博士现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信息系统大数据实验室研究科学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信号处理、优化算法,开展电磁大数据研究项目,利用分布式接收的信号提升相关应用(如电磁信号检测、跟踪等)的性能。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深圳市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博士启动)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周睿博士认为,目前学术界中依托传统方法处理多维信号的方法和理论已较比较完善,比如可以作为工程中实际应用的方法的对比,评估工程化的方法相对于理论最优方法的性能损失等。但存在着部分应用问题,比如研究场景与实际不符或者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下的约束,导致现有论文中的方法只能在很理想的情况下生效,在某些方面(如计算和通信交互)会因开销太大导致无法落地。因此,周睿博士更加聚焦于电磁大数据的应用研究,提升电磁资源分配和管控的效能,保障复杂电磁环境下无线通信系统的稳定。
通过利用跨领域优化算法结合电磁统计信号的处理,周睿博士从技术的融汇贯通掌握攻坚窍门。他表示接触大数据领域最初是因为博士导师的要求。“刚开始读博的时候并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也还不清楚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导师安排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开始自己摸索了”。
在来到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之后,周睿博士投身于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我发现之前学习的数据建模和优化算法的相关方法,在稍做调整之后可以直接应用到对电磁大数据的处理之中,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周睿博士提到,在电磁大数据的研究中会遇到空间中的电磁信号复杂繁多的问题,从这样嘈杂的电磁环境中鉴别研究者感兴趣的微弱电磁信号非常困难。并且传统的单节点方法类似于只有一个人去监听,没法获得很好的结果。为此,周睿博士及其团队研究出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多个接收节点接收信号,结合信号处理和优化的方法,有效提升判断的正确概率。诸如这样的挑战在电磁大数据领域有很多,来源于工程要考虑的非理想情况,比如当电磁信号源正在运动的时候,实际接受到信号的理论模型比预想的要复杂;在信号融合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传输带宽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周博士团队已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初步仿真实验效果。
科学研究中出现非理想状态才是常态,面对这样的情况周睿博士表示需要耐心以待,通过不断调整尝试,逐步攻克难题。同时也要懂得调节,平衡好科研与生活,建立适合自己的正反馈。在科研之余,周睿博士说“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普通人的日常”,他会去运动、看电影、给猫铲屎,有时候会出门hiking。
周睿博士自2021年7月加入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他说在研究院感受到了“拧成一股绳 凝聚一条心”的氛围,“在研究院跟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同事们一起申请国家项目经历让我印象深刻,过程中大家都很团结,工作互相支持非常给力。因为博士期间基本都是一个人探索,来到大数据研究院之后的这种团队工作模式让我感受到大家作为一个整体做事的风格,实际中战斗力非常强。”。
对于马上要进入科研领域的同学,他建议大家可以好好珍惜享受这段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学习、做研究的这一整段时间,建立适合自己的正反馈。条件允许的话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关注自己的发量。
未来,周睿博士和他的团队将继续推动电磁大数据的研究,助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多元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