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蒲文强博士:学术×工程,迸发火花的交错研究
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结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蒲文强博士在科研的亲身体会中找到答案。
蒲文强博士现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的主任助理和研究科学家(副研究员)。他分别在2013年和2018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工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访问博士生进行研究,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20年10月加入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后,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大规模信号处理、传感器网络资源调度、一阶优化方法及智能博弈等领域。蒲博士在信号处理领域的权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多个企业横向项目。
蒲文强博士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尝试将“学术”与“工程”结合起来。他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行交流,参与两个风格不同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西电的课题组主要关注面向工程实践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视学生在工程问题中建立物理概念的能力;而港中深的课题组更注重数学优化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工具的理解。通过在两个不同风格的课题组中的交流和研究工作,蒲博士充分结合自己在学术与工程中收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己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学术方法和数学优化的能力。
博士期间,他经历了一年的适应期以找到在学术和工程上的平衡点。“最初做研究时,我也是磕磕碰碰地进行摸索。”蒲博士提到,“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工业界大多只做工程问题,学术界面向理论基础进行研究,而真正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经过博士阶段主导的几个工业界合作的项目,蒲博士意识到要解决一个工程问题,需要清晰的物理概念作为支撑。物理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数学工具的有效性。但是,即使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没有好的数学工具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工程和科研需要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才能实现落地应用的价值。于是,为了能够延续自己坚持“学术×工程”的科研理念,蒲博士选择了来到SRIBD继续从事科研工作。SRIBD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拥有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土壤,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的理念,与蒲博士的科研理念与追求也十分契合。
2015年,彼时SRIBD还没成立,罗智泉教授带领的还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大数据创新团队。蒲文强博士从那时就了解到有这样一支队伍,甚至在后来参与了研究院的一些筹建工作。“在我读博士的时候,我就知道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个实力非常强悍的大数据研究团队,并且自己也得到了加入团队项目的机会。这期间的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结束博士后研究后,蒲文强博士正式加入SRIBD,成为信息系统大数据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
目前,蒲文强博士和他在工业界的合作伙伴们一起开展关于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涉及到多个应用学科的交叉。他表示,学术与工程可以找到有机结合的点。如果有时候你发现其他学科的工具并不完全适用工业界的问题,就需要自己结合工程问题的特定边界条件,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
Q:更喜欢去钻研什么样的问题?
A:个人更喜欢交叉领域的学习,学一些新的工具。也期望自己能以应用场景为驱动,去抽取一些关键的方法,解决一些强的应用需求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做工具的不了解工程,不理解工具能解决什么;而做工程的人对数学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深,从而两方产生脱节。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偏向于前沿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再实验产业和落地。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工程界和学术界的联系起来,去做一些相关的链接。
Q:随着信息技术出现爆炸式增长,信号处理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变化?
A:信号处理算是一门应用数学和系统理论结合的学科。"信号"可以被定义为任何传递信息的物理量,例如声音、图像、时间序列数据、生物医学测量等。信号处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通信、音频和视频处理、生物医学工程、地震分析、金融和经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近10年,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据的增长,信号处理与其他领域(如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的交叉越来越多,这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应用机会。
Q:从事科研工作的初衷
A:没有从一开始就想要解决一个世界难题,而是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在哪个问题上面能增加一些想法,自己有兴趣才继续往下做。
Q:发现问题很难吗?
A:看怎么定义,有一种创新是因为别人没有做所以你做了,还有另一种是你发现它很重要,所以要去解决。其实很多工程问题想清楚问题是什么,物理机理问题还是数学工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70%。
Q:在科研之余有什么生活安排?
科研之余喜欢更多地了解其他学科。目前自媒体比较发达,闲暇之余我会刷刷自己感兴趣的博主的视频。